45乐季

显示月历
音乐会一览

彭修文作品专场系列之中国狂想曲(节目取消)

日期/时间
9/10/2021(六)晚上 8:00
地点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票价
$350, $280, $220, $170
指挥
阎惠昌
演出者
管子:秦吉涛

由于8号暴风信号已发出,香港文化中心暂停开放,原订于2021年10月9日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之「彭修文作品专场系列之中国狂想曲」音乐会已取消。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退票人士可选择以下的安排,并于2021年11月9日或以前填妥以下表格交回香港中乐团。

A. 申请全数退款(支票/现金)(以票面面值计);或

B. 捐款支持「乐在其中显关怀」计划

下载退票/捐款表格


再次感谢大家支持!


查询:3185 1600 / inquiries@hkco.org

香港中乐团办事处地址:香港上环皇后大道中345号上环市政大厦7楼(市务及拓展部)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至下午1时30分 / 下午2时30分至6时

彭修文是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创编了数百首不同类型、 脍炙人口的乐曲,为我们留下永恆的经典。适逢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了共10集《彭修文作品集》,为了让广大乐迷皆能亲炙大师风采,乐团策划「向大师致敬系列」,从今个乐季起,每个乐季至少呈献一套彭修文专场音乐会,分享经典,传承不朽。
演出曲目
十番锣鼓《将军令》   苏南民间吹打   彭修文编曲            
 
《彩云追月》   任光曲   彭修文编曲               
 
《翻身的日子》   朱践耳曲   彭修文编曲         
 
《落花流水》   广东音乐   彭修文编曲         
 
民乐八重奏   《关山月》   古琴曲   彭修文编曲 
 
《紫竹调》   江苏民间乐曲   彭修文编曲 
 
《月儿高》   古曲   彭修文编曲          
 
《回春曲》(又名《赫哲人的春天》)   彭修文曲         
 
管子与乐队《江河水》   辽南鼓吹乐曲   彭修文编曲      
管子:秦吉涛           
 
《燕山晚秋》   彭修文曲              
 
《中国狂想曲》   冼星海曲   彭修文编曲
为音乐增值

《彭修文作品集》与当代民族器乐研究

白得云


十九世纪开始,西方文化从观念上逐渐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具有自主性的艺术形式。在人文学科兴起的学术氛围下,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变迁,促成学者开始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通过实证的客观资料,研究作曲家的创作过程及歷史,音乐学亦由此发展成独立的学术研究范畴。


早期的音乐学研究,借鑑于古文字学、语言学等学科,逐渐发展成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这时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一是对作曲家生平、创作编年等资料的研究;其二是乐谱的整理,其中包括对各种不同版本的手稿及印刷乐谱进行比较分析。上述两方面研究背后所追求的理念,是以乐谱作为科学研究的实证资料,考察及探讨作曲家的创作意念及过程。时至今日,大部份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作曲家,在实证资料的整理上已经相当完备。如巴赫这些地位特别重要的作曲家,除乐谱全集经多次整理,个别作品的手稿亦先后出版,对作品编年及创作过程的认识,亦经过多次修订,原始资料亦有较为完整的档案管理。


相对而言,有关近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学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民族管弦乐在这方面的研究更为缺乏。近年顾冠仁、关迺忠等作曲家的民族管弦乐创作,以至个别当代作曲家的主要作品,已经有质量较理想的乐谱出版,但距离完整的作品全集整理和出版,仍然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2020年整理出版的十卷本《彭修文作品集》,是首次有民族管弦乐创作为主的作曲家,在作品整理上达至接近实证资料研究的基本要求。整套作品集以编年的形式,整理了彭修文创作及改编的乐曲。根据作品集附录的「作品年表」所记,彭修文共有四百多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但许多乐曲的原谱已经散失,现时能够整理出版的只有百余部。


作为现代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奠基者之一,整理、比较、分析彭修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创作及改编,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可以让我们了解当代民族器乐大型合奏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民族器乐大型合奏的出现,固然受到西方管弦乐的影响。但实际上如何组成民族管弦乐团、如何结合不同的乐器组合表现创作思维,从开始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就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而言,差不多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一个探索的阶段。对彭修文等作曲家来说,所谓民族管弦乐创作,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尝试与修正的探索过程。


作品集整理的优点在于它的包容性,同时收入今天已经较少机会演奏的作品。特别是彭修文的作品中包括了大量的改编作品,这些乐曲对研究彭修文在乐器运用与配器手法上的探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品集还收集了《丰收锣鼓》、《月儿高》等多首乐曲的不同版本,对理解作品家的创作过程更具价值。


不过要更全面理解彭修文的探索道路,作品集只能提供谱面上的资料,音乐需要通过演绎,才能展示全貌。在阎惠昌带领下,香港中乐团计划将彭修文不同时期的作品,于未来几个乐季有系统地重现于观众面前。这个计划不单为大家带来更深入认识彭修文创作的机会,从音乐研究的角度来看,更加能提供实际的音响资料,让研究者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第四十五乐季的彭修文专场为例,选演曲目包括了从1957年改编的八重奏《关山月》,到1996年改编的《彩云追月》(第二稿)共十一首作品,时间横跨四十年。其中《关山月》原曲是八重奏,《紫竹调》在音乐会中亦採用较小的乐队编制,两曲同时不用指挥。从歷史考察的角度而言,部份早期的作品在演奏时也可尝试復原较小的乐队编制,更可以让大家从较为立体的角度理解彭修文的创作道路,这也是研究表演实践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实除了作品集的出版与专场音乐会,整理不同时期的录音资料,与不同版本乐谱进行对比分析,在作品集中加入对不同手稿资料及版本的分析讨论,是往后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也相信能够为观众带来对民族管弦乐更为客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