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乐季

显示月历
音乐会一览

吕思清・梁祝

蒙民伟蒙珮儿慈善基金会全力支持
纪念蒙民伟博士诞辰90周年音乐会

日期/时间
8-9/12/2017 (五、六)
晚上 8:00
地点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票价
$150, $200, $260, $320
指挥
阎惠昌
演出者
小提琴 吕思清

缠绵悱恻 旷世抱拥

有「东方帕格尼尼」之称的世界级小提琴家吕思清,被国内外媒体称为「最杰出的《梁祝》诠释者」,连《梁祝》的原作曲家陈钢、何占豪都不禁为之热泪盈眶。他录制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被喻为当今流传的四十多个版本中之最佳演绎,发行量超过一百万。由他演绎的《梁祝》,富有中国韵味,配合西方琴艺,乐韵翩然似彩蝶,委婉抒情,丝丝入扣。

演出曲目

良宵 刘天华曲 阎惠昌编配


十面埋伏 古曲 刘文金、赵咏山编曲


小提琴与乐队 中国花鼓(作品3) 克莱斯勒曲 江赐良移植


小提琴与乐队 渔舟唱晚 古曲 阎惠昌编曲


小提琴与乐队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陈钢编曲 钟耀光配器


侗乡速写(组曲) (选段) 赵咏山曲    
第一乐章:琵琶歌 
第二乐章:放排


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陈钢曲 何占豪编曲

先行增值

《梁祝》之情是何物?

周凡夫
 
毫无疑问,这场音乐会的主角必然是吕思清、小提琴,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尽管吕思清在音乐会中还会演奏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古曲《渔舟唱晚》、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但最能引发听众共鸣的,仍当是何占豪和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自上一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小提琴演奏用于中国音乐上的「洋为中用」和「小提琴民族化」的构想,催生了不少以小提琴来演奏的中国音乐作品;这场音乐会以小提琴演奏的四首乐曲,背景性质各不同,《中国花鼓》原是外国作曲家以中国题材来创作的西方乐曲,《渔舟唱晚》改编自中国传统古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则编自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原创作品。相同的是,这场音乐会中演奏的都是再改编用小提琴和中国民族乐团演奏的版本,也就都是「小提琴民族化」的成果了,背后承载着家国的民族感情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五十多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更是为 1959年中国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写,政治目的鲜明不过;后来《梁祝》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大众能接受的艺术层面上获得共鸣,《梁祝》堪称是一个异数。那么,《梁祝》之情究竟是何物呢?
 
情偏重于女性 录音亦多女性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与民间故事一样,主角在于祝英台多于梁山伯,内容在于刻划祝英台悲欢离合的心声,多于描写梁山伯;音乐更仿如是第三者述说故事,而且态度偏向女性的角度。可以说,《梁祝》之情偏重于女性。


事实上,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小提琴《梁祝》录音,能够风行一时,最为人熟悉的,几全是女性小提琴家的录音,「男性版」录音,销售走势和受欢迎程度都不及「女性版」;大可看出在《梁祝》诞生三十年后,大家潜意识地认同曲中抒发的主要是女性之情。


古代女性激情 还有地域感情
 
其实《梁祝》流行「女性版本」,有其一定的原因,何占豪便曾经很清楚地说过要拉好《梁祝》这个作品,非要强调「情」这个字不可,他认为要了解三点:
 
首先是《梁祝》有浓厚的戏剧性,而不是一般的抒情性,要奏出祝英台的悲欢离合的心声,就要有激情,而且是那种古代女人的激情;第二是曲中快速的五声音阶不易对付,因此演奏者需要高度的技巧;最后是由于素材取自越剧,所以需要有浓郁的江南风味及地方情,那就不仅是人的感情,还有地域的感情了。
 
《梁祝》演绎处理 色彩浓淡不同
 
《梁祝》的故事和音乐,内容既在于刻划祝英台的内心感情多于描写梁山伯,由女性来演奏,自然较易揣摩出女性特有的细密情怀。不过,要达到何占豪所指的三种要求,却还是不容易的,特别是要求有古代女人的激情,这便往往在男性的演奏家弓下才较易出现。
 
但无论是「女性梁祝」,还是「男性梁祝」,演绎上均各有不同的特色和偏重,既有抒情优美而较少激情,有时冷静得有如旁观或述说故事者(其实这正符合乐曲所採的旁者角度);亦有演绎较规整,也很细腻和带有清新感的;更有奏来自信心十足,中国韵味浓厚,感情真挚、纯朴,带有乡土的亲切感的。但更多的是较为淡雅,激情部份亦较内敛,未有尽放,就有如水墨画一样,散发出自然的民族气息。当然,亦有感情与音乐色彩都较浓烈,也较激情,就有如西方的油画一样的。可以说,《梁祝》的处理,色彩浓淡各有不同。
 
曲中众多情感 让人各取所需
 
曾几何时,在香港、台湾,甚至在美、加等地,每逢演出《梁祝》,必然有一番盛况。无论演出何种版本,也不论是由甚么人指挥、演奏、演唱、甚么乐团、合唱团演出,是中乐也好、西乐也好,是大乐队的《梁祝》也好,五重奏的《梁祝》也好,祇要是《梁祝》这面「招牌」,对广大听众来说,都具有无比的魅力。
 
这种魅力有人便认为是来自曲中之情。《梁祝》是为着打动自己民族、自己同胞的心灵而创作的乐曲,在创作的动机上和过程中,都怀抱着要走「民族化」道路,要引发同胞的共鸣和感情的想法。因此,尽管《梁祝》在技法上仍是很西方的,但无可否认,都加入了民族的元素,有些技法可能仍被认为保守、不成熟,但仍可以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精神,这种情感与精神是无法在西方的协奏曲中获取的。
 
音乐很多时已被变作为欣赏者感情转借的工具,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碰到的苦难实在太多了,年长的一辈苦难的记忆挥之不去,在海外成长年轻又幸运的一辈,对自己的民族也欠缺了认同感;自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便在影视媒体上广为流传的《梁祝》,到八十年代中,香港回归祖国带来的复杂情感变化,《梁祝》中所包含的众多情感,正能让香港人各取所需,可以说,《梁祝》其实已成为不少香港人成长过程中构成「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这正好解释了《梁祝》能让年长的和年轻的,在感情上都能获得共鸣感和满足感的原因。当然,这种满足已不单是音乐上的满足了。